目前分類:經典.老野郎 (5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型仿賽大放異彩的1980年代~

因應TT-F1及Superbike等750cc引擎級別限制的影響
750cc市售仿賽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自從1969年的本田CB750 K0的面市
帶動了整體的所謂superbike的風潮
再加上1977-1990 TT-F1賽事中 (1984年起限制最高排氣量為750cc)
屢屢都是日本的車廠奪得冠軍頭銜
四大車廠在這約20年間 自認造就了日本造車規範及世界影響力
因此有了鎖國現象 國內式樣專注研發750cc這個級距
1990初期 賽車的排氣量解禁
海外的公升級仿賽逆輸入回日本 打破成規
1992年誕生的HONDA CBR900RR
讓市場重新定義了公道最佳操控樂趣的級別
即便如此 回頭再去看看這些曾經輝煌的750cc
沒有了這段時間的過渡經典車種的貢獻
我們也無法在這裡細數回味啊!!
中型仿賽大放異彩的1980年代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AMAHA TZR125 3TY 追風的攣生兄弟?

看到TZR125,會不會想到曾經在台灣叱吒風雲的RZX135,號稱可以追過風的追風135? 看到長方形的頭燈,直覺就是攣生兄弟一般。不過仔細一瞧,其實當年代的追風,光整體車身的用料,還真的無法跟純日系血統的TZR125相提並論。


TZR125


追風135

TZR125僅105kg的車重,座高76.5cm,結構細膩輕巧,搭載著極佳動力搭配反應的曲炳箱簧片氣門的YPVS系統,以及數位點火且具備最大22匹馬力的2行程單汽缸引擎。而系出同門FZR或TZR的DeltaBox的高剛性箱型車架以及前後17吋輕量式輪框,讓TZR125具備高穩定性及操控性,只要調整部分針對市售後道路駕駛的車輛部品,稍作改奘就具備了賽道車的實力,也堪稱一台街道型的跑車。





更多影音資訊 請見重機老野郎官網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nda Magna V45 動能強悍的美式機車~

1982年本田發售了這款動力十足的美式巡航重機,在台灣也是有相當高知名度的車種,著名的四翹管,約90度V4的動力聲浪,完全顛覆當代美式機車應該有的型態及準則。

在北美市場廣受好評的Magna V45,在日本屬於逆輸入車種。該車特有VF底座的DOHC 4氣門、90度夾角型4汽缸引擎,既可以確保77匹馬力的動力上限,同時又可以在中高轉速域輕易達到扭力輸出,1660mm的長軸距,使騎乘姿勢更加舒適,減低長程駕駛的疲勞。

Magna V45 具體實現了低、長、強力的設計,在當代美式機車的競爭之列中脫穎而出,而讓人津津樂道,念念不忘的四翹管,還是能在台灣的道路上看到。 



引擎諸元~ 

品牌型號  HONDA Magna 750 V45
年份 1987-88
引擎 水冷,四衝程,90°V型四缸,雙頂置凸輪軸,每缸4氣門。
排氣量 748cc
缸徑x行程 70×48.6mm
壓縮率 10.5:1
點火/啟動  CDI /電
最大馬力 79hp@ 9500轉
最大扭力  6.6kgm@ 7500轉
變速箱/驅動器  6速/軸傳動
前剎車 單碟
後剎車 
前輪胎  100/90 -19 
後輪胎  150/80 -15
淨重  226kg
油箱容積  13L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復古風下的極致工藝~Ducati MH900e

為了紀念偉大的世界冠軍車手Mike Hailwood的豐功偉績,Ducati在2000年元旦日推出了這款全新設計,手工打造,達到工藝品級數的MH900e供全球車痴搶購。



說Ducati MH900e獨一無二並無誇大。其外型是Pierre Terblanche在1988年心血來潮,靈感突至的情況下所勾劃出來的。<時代雜誌>把它評為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設計之一,挾著如此雷霆聲勢,難怪在2000年元旦首度在網上開賣時,只花31分鐘便被全球收藏家搶購一空。

 

MH900e外表雖然古老,但其實採用現代科技製造。動力心臟改自以線性輸出馳名的900SS V2引擎,最大馬力為75ps@8,000rpm,最高扭力為8.0kg-m/6,500rpm。對稱的主車架採用高拉力鋼管製成,抗扭力強,重量分佈平均,營造出1415mm軸距和23°30'前傾角的靈敏表現。攻彎抹角無往而不利。



配合43mm倒立前叉,尾避震採用單搖臂單筒避震,其彎彎曲曲的鋼管尾擔,極盡視覺效果。全車設計極注重重量的分佈來提升操控樂趣。



MH900e的掣動規格當然和Ducati其他頂級車看齊。頭輪採用2 x 320mm直徑制動碟,配上Brembo四活塞對向制動卡鉗和原廠迫力鋼喉,後迫力220mm單碟兩活塞卡鉗,提供卓越的制動表現。

機車諸元~
品牌型號 Ducati MH900e
發售年份 2000
引擎 四行程,90°“L”雙缸,單凸輪軸,每缸2氣門。 
排氣量 904cc
冷卻系統 氣冷
壓縮比 9.2:1
最大功率 75 hp @ 8000 rpm
最大扭力 7.6 kgm @ 6500 rpm
變速器 6速 
前剎車 320毫米雙碟 4活塞卡鉗
後剎車 220毫米單碟 2活塞卡鉗
前輪 120/65 ZR17
後輪 170/60 ZR17
更多影音資料 請見 重機老野郎 官網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70-1980年代 400級並列四缸車種發展史

大部分的車友對於日本四大車廠的400級四缸街車,大多停留在1980年代末期到2000年間的車種。其實在1970末期,卻有一段時間出現了400級四缸街車的空窗期。在1977年停產的本田CB400フォア之後,約有兩年期間,由400級雙缸的車種暫時取代。但在忠誠持有中型駕照車友的大力疾呼下,終於在1979年4月,由KAWASAKI率先推出了Z400FX車型,這就如同在沙漠中出現了綠洲一般,也讓引頸期盼的的中型車迷們,終於可以一解對於四缸的渴望。



為了能夠在日本重啟400級四缸的市場操作,KAWASAKI率先推出的Z400FX,是以1976年外銷為主的Z500為基礎去向下修改各項車輛諸元。Z400FX保留了原本Z500較為大器的設計外觀及部分的設計元素,如同硬漢的外觀,一上市就受到相當程度的歡迎。氣冷DOHC二汽門並列四汽缸的引擎規格,汽缸內徑與行程由55*52.4mm向下修正為52*47mm,排氣量則由498cc縮小為399.3cc,最高馬力調校為43ps/7500rpm,最大扭力則為3.5kg-m/7500rpm,這樣的數據比當時的400cc雙缸多出3~6匹的馬力。

Z400FX意氣風發洗捲市場目光的期間不算長,在一年又兩個月後,來自於YAMAHA挑戰的XJ400於1980年6月上市,作為YAMAHA第一部的400cc四缸的車種,為了挑戰原先Z400FX保持的市佔率,XJ400首先採用大量的電鍍元素,完全設計與Z400FX不同方向的造型,既圓潤但又銀光閃爍,強調質感展現,確實重新讓市場耳目一新。



398.8cc (51*48.8mm),氣冷DOHC二汽門並列四氣缸的引擎規格,為了讓車身能夠更為窄身便於跨騎,將原在曲軸左方的發電機改置於汽缸的後方,而曲軸外蓋也縮小設計,這樣的改變竟創造出比Z400FX還要輕13kg的176kg。而45ps/10000rpm及3.5kg-m/8000rpm的引擎數據搭配較為輕量化的車重,讓它的騎乘感受輕盈且帥氣。

前兩車種在市場上獲得正面的迴響後,當然SUZUKI也不想缺席。沿用1976年的GS400之名,於1980年發售GS400E,引擎設計同樣以DOHC並列雙缸型式,但汽門提升為每缸四汽門,也正式進入四汽門時代,而在XJ400上市後十個月,正式發售的並列四缸款式的GSX400F,採用DOHC並列四缸四汽門的引擎規格,也等於正式終結SUZUKI的雙缸時代。



此車最大的特點,在左前叉採用ANDF系統(Anti Nose Dive Fork) 煞車防俯衝系統,輪框採用較前衛的星型造型,及能夠讓汽缸燃燒效率大為提升的2渦流燃燒室TSCC系統,以398.8cc (53*45.2mm) 可得到45ps/10000rpm及3.5kg-m/8500rpm的動力數據。雖然GSX400F沒有如同它的兄貴們的厚實及穩重感(GSX1100E及GSX750E),但輕快感及油箱的印象,卻讓人聯想到同年發售的GSX1100S KATANA。

三大車廠前仆後繼出了新世代的並列四缸街車,身為四缸街車的創始者-本田,當然不甘示弱。1977年在CB400four正式停產後,陸續想以CB400N並列雙缸及GL400的V型雙缸來保有市場優勢,但卻遭遇到市場對於四缸車的期待,而必須迎合市場去做引擎形式的提升。



所謂本田出馬,所向無敵。當然CBX400F的面市,給前三款車種,帶來相當大的市佔壓力。於1981年4月發售的CBX400F,雖然是最後一個發表的400級四缸街車,動力數據就直接超越前車,DOHC四汽門並列四氣缸除了擁有絕佳48ps/11000rpm及3.4kg-m/9000rpm的動力數據,399.1cc (55*42mm) 的汽缸規格也不惶多讓,另外更令人注意的是,本田也把節能省油的選項帶入。車體最明顯的就是從油箱經由側蓋延伸至尾殼的一氣呵成包覆外觀,及一眼所見的前後制動機構,有外蓋保護的鑄鐵材質不外露的碟盤制動機構,都是突破性的設計,不僅如此,制動機能還能優於一般的碟盤機構。後搖臂前的連桿機構,也是全新的設置,本田魅力所在,不難窺見。

愛車的您,最喜歡哪一台呢? 就讓我們回到過去的年代,一起來感受一下400級四缸的魅力吧!!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AGIVA Mito125 七速小霸王 動態的藝術品

CAGIVA Mito 125 以西班牙文的「神話」命名的車款,是台灣早期進口的義大利二行程跑車:Mito。在當年,他靠著強大的動力輸出和七個檔位,如同兩輪界的神話一般,成為許多車友夢寐以求的車款。



CAGIVA 成立於1978年的義大利機車廠牌,於1983年開始向DUCATI 購買引擎的方式製作大排氣量車款,並且在1985年讓DUCATI 保有原品牌的情況下收購DUCATI。雖然在1996年將DUCATI 賣出,但在十年間,我們可以看到CAGIVA 和DUCATI 中共通的影子,CAGIVA Mito 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初代Mito 誕生於1989年,當時的Mito 如同日系車一樣,使用雙圓燈的造型。直到1994年,DUCATI 916 以超越當時外型設計的跑車姿態登場,同年的Mito Evolution 也以一樣前衛的造型強攻輕檔車市場。DUCATI 916 和Mito Evolution 採用大量同樣車身板件,如同現在APRILIA 的RSV4 和RS4 125 一樣。DUCATI 916 成為四行程大排氣量車款的經典,而Mito Evolution 也成為二行程小排氣量車款的神話。
Mito是自1989年以來,所有Mito 車系中,唯一搭配七檔變速箱的車款,其水冷單缸二行程引擎可以在12,000rpm 發揮33hp 的馬力,再搭配上獨有的7速變速箱,讓需要保持轉速才能發揮性能的二行程跑車,能在各種情況保持最佳轉速域,讓Mito成為令人不可小看的彎道利器。



原廠管就是採用Carbon 及Kevlar 混編的尾段以及來自當年GP 場上技術的海鷗臂,後煞車是Brembo 對二卡鉗,油箱與側殼之前有一個導流設計,前煞車採用Brembo 對四卡鉗及大型浮動碟,搭配Marzoccni 40mm 倒叉,整流罩超大的開孔,能充份導出水冷排的熱風,與DUCATI 916 相同的車尾,傳統的三環表,提供時速,轉速,水溫資訊,為了符合騎姿,離合器拉桿有做轉折設計,與DUCATI 916 相同的頭燈造型,油箱採用快拆設計 可以快速掀起進行簡易維修。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轉速的風潮~HONDA CBR250R

打出"首度打破市售車18000rpm記錄"宣傳旗號的CBR250R,車體的基本構造與基本車型CBR250F大略相同,但是引擎、車體及其他細部,全加以修正及調校,讓表現更具豪邁野性。



屬於CBR系列的小老弟角色,雖然只有250cc,但卻以400cc級的行車能力為目標來設定。前身的250F動力不足的中低速扭力問題,因鉻鎳鐵合金的新材料開發,及超細軸活門的採用,使其有更大的扭力表現。轉動油門起步,可以感受到輕快有勁,不用等到高轉速域就有的奔馳力道。從7000~8000rpm的中轉速域開始,加速性能便轉為銳利,直到14000~15000rpm,動力源源不絕,但到了16000~18500rpm時,驅動的力量會稍稍回檔後再往上衝刺。



車身配備除了2萬轉的轉速表外,排氣管也以四合一的模式呈現,因應強化後的結構,制動系統採前雙碟後單蝶的配置。前後懸吊系統,則改採用彈簧型並加大前叉直徑,後搖臂改為鋁製材質。龍頭手把採用與VFR400同級的材質。由於此車的動力設定遠遠超過當時250cc既定市場動力設定取向,所以操控靈活,加速快且凌厲,就有如400cc仿賽般性能的享受,過之而不及。

更多資訊 請見重機老野郎 官網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NDA CB400 four NC36 復古風潮的發起~

只在1997~1998年間販售的NC36,銷售總數並不多。最大的特色在於雙邊雙出的電鍍四出喇叭型排氣管,配上復古的鋼絲圈,進一步重現70-80年代本田街車的風格。
 




在日本這款車價格要略高普通常見的CB400SF,是在日本90年代末期流行復古風的潮流下的產物,NC36最引人注目的就是4支復古中又有些前衛的排氣尾管,由於排氣是直接4出4的,所以沒有普通款4-2-1的氣堵性,原廠在出廠時候為了調校該車的街區行車的性能表現,提高了車的低轉速域的扭力表現,所以CB400 four在中低速上的表現要遠勝於普通的CB400SF,4支排氣管在發動時候會有很強的震撼和類似VFR800的抖動,看上去像個暴躁又不失控制的復刻機器。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NDA X4 與YAMAHA Vmax的美麗情仇(三)

影響機車與車手的親和力的重要因素當選人性化設計,否則機械性能再優秀的也無法輕鬆駕馭。V-Max在設計初期的考慮定位在運動巡航,兼之設計年代的限制所以走的道路是簡潔的巡航設計~小巧的頭燈,巡航式彎把和伸長後拉的把座。在前方只有一個碩大的速度、里程表,里程表採用機械式設計,具有一個單程計程和總計程記錄。指標式水溫表、轉速表、空擋指示燈、轉向指示燈、汽油告警燈、機油泵燈和遠光指示燈則從左至右分佈在風鼓蓋上(假油箱)。



V-Max的設計比較簡潔,而X-4顯得卻是電子化的多。X-4的碩大頭燈使用了多反射面設計,保證在任何情況下車手都能看清路面,車把使用運動性的短直把設計,在彎道相對比較吃力,幸好有懸吊和輪胎補回。車把前方使用不對稱設計配備了大小兩表,左邊小個的是速度、里程表,右邊大個的是轉速表,在下方是轉向指示燈,里程表具備兩個單程計程和一個總計程記錄,通過轉向指示燈之間的倒三角按鈕可以在三個計程之間切換,通過長按按鈕可以將兩個單程計程重定在。X-4的油箱蓋前部配備了油量表和水溫表。與V-Max的指標式設計不同,X-4使用的指示表為LED五段指示表,在插入鑰匙打開電路之後兩個指示表將會全顯然後歸位,如果沒有顯示這種指示,就需要對機車進行檢測了。 由於V-Max使用的假油箱設計,15升的油箱實際安放在前座下方,打開前座後的腰托就是油箱口,後座下面的空間很有限。有意思的是騎V-Max去加油的時候,到了油站總是加油人員舉著油槍上下打量一番以後,卻始終找不到加油口。X-4同樣使用的是15升油箱,座位使用了相對寬大的多的連體防滑設計,所以在座下空間方面能略為富裕。



配合座位和車把的位置後,車手在兩款車的駕姿上就具有了較大的差別。在V-Max上車手坐姿更正,對於高個車手來說雙腿空間略為緊張,而在X-4上感覺坐姿更為運動化的前傾,兩腿將車「夾」的更緊。不過總體來說兩部車的座位設計本身都是相當寬大舒適的。在決勝局中 X-4以微弱優勢領先。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NDA CB-1 現代街車的鼻祖 

“CB-1是現代街車的鼻祖” 這是某些死忠的粉絲認定CB-1最大的特點。



1989年,HONDA開始販售第一代CB-1。雖然重機的科技進步及演變快速,但礙於法規的馬力限制,車迷對於重機的速度追求仍是不滿於現狀,即使這是被稱為仿賽熱潮的時代。



當代的重機多半會有小風罩或整流罩作為設計重點。1989年,川崎公開發表了西風的概念,因此本田硬是比川崎早一點推出了新時代街跑車CB-1,而成就了現代街車鼻祖的代名詞。也因為這樣的街車概念突破了重機必須要有風罩才是美感的時代氛圍,也讓後繼車CB400SF撼動了整個中階排氣等級的街車市場,持續保有銷售首位。但西風的出現確實也搏得了相當大眾的支持度,在加上知名日劇的推波助瀾下,分食了400級街車很大的市場,且在多年後停產造成神話,但整體銷售量仍是CB400系列具有王者的地位。
 


CB-1身上看得出有很多當時的創新,比很多只是復刻舊款機車有過之而無不及。CB-1的引擎是沿用CBR400RR的水冷式直列四氣缸。復刻老車都是以空冷為主要的開發基礎,CB-1則是80年代第一台以水冷為冷卻基礎的街車,也算是當時仿賽以外的引擎冷卻進化的先驅。只可惜在當時因為西風大受歡迎,以及CB-1的前輪單碟盤剎車配置較為單薄,所以在歷史上西風產生了所謂的街車風潮,而CB-1只能充其量稱為街車的設計先鋒,當然兩者的擁護者各有其支持的理由,現在看來也是相當有歷史意義的當代廠家競賽下的產物。

引擎型式: NC27 水冷並列四汽缸
總排氣量: 399cc
最大馬力: 57ps/11.500rpm
最大扭力: 4.0kgm/9,500rpm
重量: 183kg
乾燥重量: 168kg
全長X全幅X全高: 2,035X0.705X1.025m
軸距: 1.375m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NDA X4 與YAMAHA Vmax的美麗情仇(二)

兩頭巨獸擁有如此出眾的心臟,車架所承受的負荷也是非同小可。Vmax使用的是高張力鋼管車架設計,X4也使用類似的設計,但是Vmax使用的多邊形車架設計,一直為人所詬病。由於V4引擎的沉重,在彎道時更能感受到車架的不穩定。所以很多Vmax都加裝了,被經常誤認為保險桿的車架張力拉桿。同樣的Vmax的鋼管後搖臂和X4的鋁合金後搖臂也在減震效果上無法相比。第二局,X4勝出。





接下來看看兩車的懸掛部分~在前避震方面Vmax隨著年份的不同分別使用過41mm和43mm的油壓避震,X4的標準裝備是43mm的油壓避震。從側面看,X4的前避震具有更加前伸的傾角。在後避震方面,兩車同樣使用的是5段可調雙液壓彈簧避震,不過在最新的LD版上X4已經將標準裝備更換為氮氣液壓避震。本田的懸吊系統更為平穩。第三局,X4以微弱優勢領先。



要在電光火石之間將一頭巨獸釘在地上就必需要有一套優良的制動系統。Vmax裝備相比之下顯得很簡陋,前面是雙碟盤制動,舊款僅僅配備對向雙活塞卡鉗,後面是單碟盤配備對向雙活塞卡鉗,全都是無孔的雙層盤。而X4比較之下卻是奢侈的多,前後均為大口徑浮動鑽孔碟,前面雙碟配備NISIN的對向四活塞卡鉗,後碟配備同樣是NISIN的對向雙活塞卡鉗。同樣在輪胎方面也有很大程度的差距,Vmax的前後胎分別是110/90 V-18和150/90 V-15,X4使用的是120/70ZR18和190/60ZR17,前胎的差距在過彎性能方面尤為顯著,後胎的差距在彎道卻是絕對不可忽略的。在山路上將X4壓到滿胎是件很輕鬆的事,但是如果使用V-Max來試試,後胎壓滿了,就是經常有側滑的危險,畢竟輪胎的胎寬比差距太大,Vmax的90胎還是V型的,而X4的60胎的ZR是跑車輪胎常用的型號。這一局,X-4以絕對優勢勝出。
 
To be continue~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0cc的競爭年代~RZ250 vs VT250F

1980年代,當時的日本機車市場上,以二行程引擎為主流250cc的車種中,就以YAMAHA RZ250最為市場所親睞,且隨後以銷售量稱霸了整個日本的機車市場。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時代的大進化~阿魯SUZUKI GSX-R400R

說到"阿魯",大家都知道是在講SUZUKI GSX-R車系,車身塗裝上總有個大大的"R"字,因為日文發音為ARU,所以在當時的台灣,大家直接簡稱阿魯,以做為這個系列代表稱呼。



這裡要談到的"阿魯400",就是在1990時大改款大進化的型態,此時的外觀進入真正硬派的時代。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從原本單純的直線型鋁質箱型車架,升級為"倒L外觀"的鋁合金雙支架式車架,這樣的設計是沿用1980年代末期的阿魯750及1100的骨架結構,光看到以400之姿卻運用到750級以上的車體結構,不難想像剛性之強,韌性之佳,說是真正的硬派,一點也不含糊,而這樣特殊且辨識性極高的車體外觀,也讓當時的業界帶來極大的衝擊。




上圖為1989年的GSX-R400 SP,可以看出車架進化前的型態,與當時其他車廠的車種差異不大。


上圖為1989年限定500台的頂級超跑GSX-R750RR,馳騁賽道,屢創佳績也是這組最佳造車工藝而生的骨架的功勞。

除了上述提到的車架進化外,還有很多車身部品提升,也是讓這一台阿魯,這麼備受矚目。如高質感倒立式前叉,後懸吊則是採用最新連桿式裝置及高壓氣瓶避震器一體成型。前後制動系統為NISSIN對向雙活塞卡鉗並搭配加大碟盤,大大提升整體制動能力。引擎部分則是採取前傾24度的新設計,包括汽門全新調校、化油器的進化、直線進氣口以及水冷式的油冷冷卻系統的再提升,這一切的大進化,都顯示出阿魯400在這級距的不平凡。





整台車的辨識度,不論哪個角度看,都很獨樹一格,就連頭燈或尾燈都是一看就難忘的。不僅外型讓人印象深刻,騎乘感受也是一樣,既然是硬派作風,自然就無法輕鬆駕馭它。引擎富有賽車的加速快感,低速起步就能感受與一般400的不同拉力,順序拉到三檔並進入9000rpm之後的領域,加速感之驚艷,真的是爽字可形容,值得一提的是轉速域的紅線區超過了15,000rpm,高轉的怒吼一定非常迷人。入彎道時,會稍稍感受到車身重量的小小壓迫,但進入切線順拋的路線後卻又如魚得水,車身剛性發揮作用,優異的路感,輕盈不拖泥帶水,一道完美切線後出彎,著實令人暢快無比。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0 YAMAHA XJR1300

1998發表時,超越原本XJR1200的進化已經讓人刮目相看,也將此款大型街車的等級往上提升一級,與CB1300一決高下。2000年款式為首度的大幅進化,全車大約超過200個部件進行改良或變更,並有效輕量化8kg,搭配小幅調校後的動力,整體的表現更較1998年式樣優異。



●水冷四行程DOHC4汽門並列四汽缸
●1250cc
●100ps/8000rpm  
●10.0kg-m/6500rpm
●222kg
●120/60 ZR17  180/55 ZR17
●當時售價約94~95萬日圓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0 KAWASAKI ZX12R

直指挑戰馬力霸主"隼",可不是隨便講講。ZX12R同時具有大型旅跑及超級仿賽的特性,除了以1200cc的級距榨出當時世界上最大馬力的178匹,整體空力套件也不會因為碩大車身而馬虎,尤其頭燈下方的宛如戰鬥機般的特大進氣口,搭配炯炯有神的黃蜂般大眼,虎視眈眈地模樣,都再再顯示它搶佔速度霸主及"獵捕鳥類"的企圖心。龐大的箱型環抱結構車架,牢牢包覆著相當暴力的新一代直列四缸引擎,除了強大的制動系統配合外,底盤所見的大腳,寬達200mm的後胎,也是當時之首。



●水冷四行程DOHC4汽門並列四汽缸
●1199cc
●178ps/10500rpm  
●13.8kg-m/7500rpm
●210kg
●120/70 ZR17  200/50 ZR17
●輸出車

更多影音資訊 請見重機老野郎 官方網站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70 YAMAHA 90 HT-1

此車為DT的縮小版本,輕巧的車身,個性的外表,搭載8.5ps的單汽缸2行程引擎,除了可輕鬆在市區穿梭,以多功能為前題,也有時可以來個輕越野。






●氣冷二行程活塞式汽門單汽缸
●89cc
●8.5ps/7000rpm
●0.9kg-m/6500rpm
●85kg
●2.75-18 ; 3.00-18
●當時售價92,000日圓






 

文章標籤

重機老野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